没有任何机器伴奏,没有任何扩音话外音,脱口而出的是一声声发自肺腑和自然的歌声。12月19日下午,2021第三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上首演了原生歌集《赶集》,让观众感受到了民族音乐里的创新“国潮”魅力。
冬日的暖阳洒在黄绿色的草坪上,远处蓝天上飘着几缕薄薄的白云,在西昌谷剧场,歌者们围着原型草垛剧场而坐,敲着鼓,缓缓走向舞台,一场充满“仪式感”的演唱即将开始……
随着歌者不断地加入,男声低沉雄壮,女声宛转悠扬,稚嫩的童声穿透大家的心灵,你唱我和,你方唱罢我方上。舞台旁,歌者有时边推着磨边唱,有时边锤着粮食边唱,白色的查尔瓦在风中飘扬,仿佛大家来到一个音乐市集,就算是斗嘴也是用歌声来一决高低。
露天的谷剧场四周,来自凉山、成都、广东、浙江,甚至是捷克等外地观众静静聆听着一场洗涤心灵和耳朵的演出——台上的歌者唱到尽兴时,台下的观众们跟着歌声不禁跟着节奏,有规律地鼓着掌。
“我们彝族人生下来就会跳舞,哭的时候就会唱歌,手杆上脚杆上脑壳上耳朵上舌头上,都是音乐。”非遗歌者们甚至在观众交流环节,还用手指为乐器,演奏出鸟叫声,让观众惊喜连连。
“这些歌是我们在生活中采风而成的,同时我们又加入现代和声等形式来演绎,让它更丰富更能被现代人接受,更好的传承下去。”主创介绍,其实在《赶集》的创作中,由于在凉山当地,不同方言区彝族歌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,于是团队中的非遗传承人常常“传帮带”,为其他人解释歌曲含义,从而更深入生动地演绎歌曲,活化着传统民族文化。
“我们现在站的地方,正是《赶集》诞生的土地。没有任何扩音,就是漂亮的肉声。”大凉山戏剧节发起人之一黄定山也在现场,被深深打动。来自成都70岁的张女士,曾经也是一位文艺工作者:“这个表演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岁月,那时候也听了不少少数民族的歌曲,看了他们很多舞蹈,纯真而美好,很谢谢大凉山国际戏剧节。”“不错的!声音美,亲切。”凉山本地的市民赵先生也前来购票观看,能在家门口看到这片土地自然的声音,令他很满足。
“民族戏剧和传统戏剧,本来就是西部文化的人文表达。将传统文化进行焕新表达,也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所在。”凉山文旅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刘康介绍,其实大凉山国际戏剧节,不仅仅是展演,它其实带动的是整个产业链。具体到今年,戏剧节的主要亮点是“国潮”,这是因为大凉山本来就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资源,所以团队研判到了这个立足点。因此在戏剧节剧目安排上,比如有引进周莉亚、韩真的新作舞剧《只此青绿》,就是表达传统优秀文化的焕新,民族文化方面,有原生歌集《赶集》,让大家带着传统民族原生态音乐,在创作生产下“赶集”,还有具有浓郁四川特色的《蜀中唐门》。因此,截至目前,已经有不少年轻观众前来打卡,演出平均上座率在70%-80%,此外,本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还面对疫情,也建立了五彩云霞短视频网站,打破戏剧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,线上线下资源整合。